面向智能电磁空间作战的电磁模型体系构建方法
周树德;李春霞;针对陆海空天跨域广泛存在的电磁作战单元要素如何有机组织形成体系化、智能化作战能力的问题,从智能电磁空间作战的概念内涵、体系架构、能力生成机制和基础理论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在智能电磁空间作战能力生成机制方面,基于信息论阐述了电磁空间作战信息增量生成能力增量的机制。在智能电磁空间作战能力生成理论方面,提出物理机理和数据共同驱动建立电磁模型体系的理论。最后,定性分析了雷达领域模型的规模,基于提出的电磁模型体系构建理论,给出了雷达领域的大模型典型应用,实现了电磁作战能力效能的提升。
一种运动卫星干扰源搜索优化定位方法
李红伟;陈建峰;纪学军;刘冀川;在卫星干扰源双星定位查找领域,已有的研究均是针对静止干扰源的定位方法,未涉及对运动卫星干扰源定位方法的深入研究,而经典干扰源定位方法一般采用双星时频差定位体制,不具备对运动卫星干扰源定位的能力。为解决双星定位体制下对运动卫星干扰源的定位难题,提出一种运动干扰源搜索优化定位方法,利用到达时间差(TDOA)、到达频率差(FDOA),以及运动干扰源的多普勒频移等测量参数,在理论上可以得到3个几何曲面,三曲面的交点即为干扰源的位置,并通过滤波算法对搜索优化结果进行处理,最终得到运动卫星干扰源位置信息。仿真分析了所提算法对运动干扰源目标位置、速度、航向的估计误差,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雷达自适应抗隐蔽干扰仿真研究
张驰;近年来随着隐蔽干扰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抗干扰技术逐渐显现出局限性,无法应对当前隐蔽干扰的复杂性。提出了一种融合动态门限调节与多阶卡尔曼滤波的联合抗隐蔽干扰方法。首先分析了雷达隐蔽干扰的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雷达自适应抗隐蔽干扰算法,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显示,通过动态调整门限,雷达系统能够成功地检测并剔除虚假目标,分离干扰信号与真实目标。
不同干扰样式对脉冲压缩雷达干扰的功率需求分析
陈福兴;黎明也;针对脉冲压缩雷达,分析了噪声干扰信号经脉压后相对于雷达回波的功率损失,对截取法和叠加法产生多假目标的功率损失进行了仿真计算,给出了实施噪声干扰、假目标干扰所需的干扰功率的计算公式,并对典型雷达干扰所需的干扰功率进行了计算。
CPM-LFM脉冲压缩雷达移频干扰技术研究
郭欣;林欢;于涛;徐亚波;针对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中连续调相-线性调频(CPM-LFM)复合调制信号在移频干扰下的干扰机理不明确问题,通过理论建模与仿真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究移频干扰对该类信号的干扰效应及作用规律。基于时频耦合理论构建了移频干扰的数学模型,通过推导匹配滤波输出的解析表达式,揭示了干扰信号与目标回波在脉冲压缩处理中的耦合机制。Matlab仿真结果表明,传统移频干扰对LFM信号的“假目标”生成效应在CPM-LFM复合体制中呈现显著差异性。针对传统移频干扰的局限性,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随机移频干扰与卷积调制相结合的复合干扰策略。该方法通过引入时变随机移频参数打破雷达信号处理的周期性特征,结合卷积调制重构干扰信号的时频分布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复合式移频噪声卷积干扰能够对CPM-LFM复合调制信号产生压制效果,进而影响雷达探测能力。
对机载雷达空时自适应处理的非均匀调制干扰效果仿真研究
董正明;针对传统噪声干扰难以有效对抗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的自适应滤波的难题,提出一种非均匀调制的干扰方法。该方法通过动态调整干扰信号的空时参数,使干扰在空时平面形成弥散分布,从而破坏STAP的自适应滤波处理。构建了非均匀调制干扰的数学模型,并开展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传统噪声干扰可以有效干扰机载雷达的STAP处理,本研究为机载雷达STAP系统的对抗提供了有效技术途径。
雷达对AIS等无线电系统的电磁干扰测试分析
陈挺;陈纪元;许颖超;为了充分应对不断增大的船舶通航压力,提高相关部门通航安全管理及应急能力,需进一步改扩建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但目前部分VTS系统现有场地空间有限,雷达与其他无线电系统的空间距离较为狭小而可能存在干扰。所以开展针对性实地测试,通过改变当前VTS系统环境中雷达的状态来测试对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和雷达应答器无线电系统的影响,分析反馈结果并完善电磁兼容方案。实测结果表明,雷达状态的改变对AIS与雷达应答器系统的正常工作均不会造成影响,即现有VTS系统环境下雷达不会对其他无线电系统造成影响。
基于面向服务框架的体系协同能力生成方法
刘法;首先阐述了基于服务组合模型的协同能力生成过程,其次提出体系协同能力框架和协同能力构建过程,最后分析并仿真动态环境模型下基于服务质量(QoS)需求的协同能力生产过程。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满足基于任务服务质量需求的协同能力生成,为体系协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