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6 v.47 41-46
雷达机动组网效能评估指标研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全军军事类研究生资助课题,项目编号:JY2023C195
邮箱(Email):
DOI:
10.16426/j.cnki.jcdzdk.2024.06.010
中文作者单位:
空军预警学院;
摘要(Abstract):
针对雷达机动作战中,雷达机动组网效能评估指标研究不够完善、不够深入且缺乏分项指标计算模型与方法等问题,基于雷达机动组网流程,建立了雷达机动组网效能评估体系。从现有雷达组网、机动的概念定义出发对雷达机动组网的概念内涵进行了阐述。参考部队机动组织流程,将雷达机动组网流程划分为机动准备、机动转移、展开部署、执行任务4个阶段,在各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构建了雷达机动组网效能评估体系,并提出了部分分项指标的概念内涵和计算方法,可为系统评估雷达机动组网效能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KeyWords):
雷达组网;雷达机动组网;效能评估;评估指标
50 | 0 | 3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参考文献
[1] 何文思,李宏权,张晨浩,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动雷达探测能力评估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22,42(8):89-93,108.
[2] 崔玉娟,察豪.改进IAHP-CIM模型的雷达组网探测能力评估方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7,39(3):158-164.
[3] 巴宏欣,华锋,杨颜靖.雷达情报组网系统作战效能评估[J].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6,7(2):20-27.
[4] 李耀,冯明翰.基于ADC模型的雷达网作战效能评估[J].火控雷达技术,2016,45(2):96-99.
[5]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EB/OL].[2023-12-06].https://shuyu.cnki.net/SearchResult.aspx?sItem=%u96F7%u8FBE%u7EC4%u7F51&ids=.
[6] 张翔宇.雷达组网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22.
[7] 王小谟,张光义.雷达与探测信息化战争的火眼金晴[M].2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
[8] 赵锋,艾小锋,刘进,等.组网雷达系统建模与仿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9] 朱爱雅,刘建平,吉波.现代雷达组网技术与发展研究[J].地面防空武器,2012,43(3):48-52,34.
[10] 张国光,郭基联,贾润熙,等.雷达组网技术与发展现状[J].中国航班,2022(26):114-117.
[11] 花汉兵.雷达组网的特点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7,30(23):33-35.
[12] 丁建江,许红波,周芬.雷达组网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7.
[13] 母政.雷达组网技术研究[J].探测与定位,2011(3):37-43.
[14] 刘凯.部队机动中路径规划问题研究[D].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7.
[15] 王登科.部队机动的多需求路径规划[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0.
[16] 周全.部队机动路网模拟与通行效果评估关键技术研究[D].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7.
[17] 熊勇军.山地步兵旅应急作战快速机动能力建设研究[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17.
[18] 彭成宇.部队机动投送计划选择的多属性决策模型及求解[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22,20(3):5-7,4.
[19] 王志云,籍凤荣,胡文华.模糊综合评判在雷达性能评估中的应用[J].现代雷达,2005,27(1):13-15.
[20] 李江涛,张猛,张英.陆军战场机动效果评估[J].指挥控制与仿真,2012,34(5):60-64.
[21] 胡宗辉,钱建刚,李月岗,等.基于改进的GAHP确定雷达组网作战效能的指标权重[J].兵工自动化,2009,28(4):26-28.
[22] 李莎澜,刘清国,魏文斌,等.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估雷达组网作战效能[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22(1):91-93.
[2] 崔玉娟,察豪.改进IAHP-CIM模型的雷达组网探测能力评估方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7,39(3):158-164.
[3] 巴宏欣,华锋,杨颜靖.雷达情报组网系统作战效能评估[J].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6,7(2):20-27.
[4] 李耀,冯明翰.基于ADC模型的雷达网作战效能评估[J].火控雷达技术,2016,45(2):96-99.
[5]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EB/OL].[2023-12-06].https://shuyu.cnki.net/SearchResult.aspx?sItem=%u96F7%u8FBE%u7EC4%u7F51&ids=.
[6] 张翔宇.雷达组网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22.
[7] 王小谟,张光义.雷达与探测信息化战争的火眼金晴[M].2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
[8] 赵锋,艾小锋,刘进,等.组网雷达系统建模与仿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9] 朱爱雅,刘建平,吉波.现代雷达组网技术与发展研究[J].地面防空武器,2012,43(3):48-52,34.
[10] 张国光,郭基联,贾润熙,等.雷达组网技术与发展现状[J].中国航班,2022(26):114-117.
[11] 花汉兵.雷达组网的特点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7,30(23):33-35.
[12] 丁建江,许红波,周芬.雷达组网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7.
[13] 母政.雷达组网技术研究[J].探测与定位,2011(3):37-43.
[14] 刘凯.部队机动中路径规划问题研究[D].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7.
[15] 王登科.部队机动的多需求路径规划[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0.
[16] 周全.部队机动路网模拟与通行效果评估关键技术研究[D].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7.
[17] 熊勇军.山地步兵旅应急作战快速机动能力建设研究[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17.
[18] 彭成宇.部队机动投送计划选择的多属性决策模型及求解[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22,20(3):5-7,4.
[19] 王志云,籍凤荣,胡文华.模糊综合评判在雷达性能评估中的应用[J].现代雷达,2005,27(1):13-15.
[20] 李江涛,张猛,张英.陆军战场机动效果评估[J].指挥控制与仿真,2012,34(5):60-64.
[21] 胡宗辉,钱建刚,李月岗,等.基于改进的GAHP确定雷达组网作战效能的指标权重[J].兵工自动化,2009,28(4):26-28.
[22] 李莎澜,刘清国,魏文斌,等.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估雷达组网作战效能[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22(1):91-93.
基本信息:
DOI:10.16426/j.cnki.jcdzdk.2024.06.010
中图分类号:TN957
引用信息:
[1]魏维斌,兰旭辉,彭思勇等.雷达机动组网效能评估指标研究[J].舰船电子对抗,2024,47(06):41-46.DOI:10.16426/j.cnki.jcdzdk.2024.06.010.
基金信息:
全军军事类研究生资助课题,项目编号:JY2023C195